close
看到棻煐寫中、德學齡前教育的不同,作為沒有小孩的成年人,對於德國人對學齡中孩童的教育方式,也有一些觀察的心得跟大家分享。

基本上我的第一個觀察是,不論是只有一個小孩還是很多個(因為德國多數人信奉天主教的關係,有了孩子就生下來,雖然頂客族不少,但是擁有四個小孩的家庭,甚至一些現任的女法官或者政府部門的官員,有六個甚至是七個孩子的情況也不是沒有。),生與養都是一樣地重要,不允許因為小孩多會有不易教養的疑慮這樣的說法的存在。

而根源於「普魯士」式的思想,小孩子的紀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必須接受爸爸媽媽嚴厲的訓練。這一點棻煐已經提到很多。其中有一項非常重要的便是:安靜。當然安靜不代表不準小孩子講話或吵鬧,只是無論在公眾場合或者是私人聚會,小孩子都會被要求“leise“~輕:講話輕聲、走路輕聲、玩玩具輕聲、吃東西輕聲....。而爸爸媽媽在要求的過程中看得出來態度相當地堅決,但是堅決要求的聲量同時也非常地低,很少會大聲嚇止小孩或以一種讓小孩覺得難堪的方式進行這樣的訓練。孩子們的反應呢?我想有孩子的人比我更清楚,小孩子們其實很會察言觀色的,精得很,不會自己自討沒趣。

像這種紀律的要求,不但是爸爸媽媽或學校的老師會教,甚至電車司機也會出手。我就有看過一群小孩子因為放學坐車吵鬧,司機不但先把電車速度減慢,同時透過車內擴音器制止他們。那就更別提一些有「公德心」的老先生老太太啦,要他們出手簡直是易如反掌呢!

再來,一般德國的父母很會適時地表達對孩子們行為的同理心。無論是愛意或者是憤怒的表達。這時不只是聲音的撫慰,還包括肢體動作這樣的身體語言。不知道為什麼,這些父母都相當地有耐心,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跟孩子們解釋及討論他們快樂或憤怒的原因。比如說我曾經在一個「天寒地凍」的下午在開放式的車站等車,一個媽媽推著一個娃娃,我看媽媽自己已經凍得滿臉通紅,這時候娃娃車裡面的寶寶可能因為對吃的東西不太滿意而哭了起來,這時候媽媽不是單純地說:不要哭、不要哭。而是撫身輕拍這個很小很小的小孩說:你為什麼還哭呢?我已經幫你把東西弄乾淨了,已經很乾淨了,你不願意吃嗎?你看,車子已經快要來了.......

講到愛意的表達,學長有個語言交換叫做Marius(他的年齡跟我們一般大)。曾經我們受邀到他家去玩時,他的母親拿出一本Marius從出生到十五歲左右的大型相簿兼記事本。裡面從Marius出生時的出生證明、腳掌印還有受洗的相片,一直到他第一次自己在幼稚園的畫畫、第一次寫給爸爸的生日卡片、第一次跟妹妹一起為母親做母親節蛋糕的「企畫書」(包括要選擇什麼樣的蛋糕?需要什麼樣的材料、步驟以及應該如何讓媽媽知道這個驚喜等等的過程記錄)及蛋糕成品相片(他媽媽笑著說,那個蛋糕真是硬得咬不下去啊~)、第一次上街坐車時的車票、第一次第一次通過小學游泳訓練的證書、第一次自己從南德騎單車回到當時在Aachen的住處(因為全家去露營後,Mrius想要自己騎單車回家)、第一次參加校外教學活動的相片、..........等等,其中也包括媽媽或爸爸對他們這些活動的一些心得或感想,從字裡行間以及蒐集這些資料裡面看得出來爸爸媽媽對他的愛與關懷。其實不只他自己有一本,他的兩個妹妹也都各有一本這樣泛黃但是具有紀念意義的本子。

而在這個本子當中,不只是Marius的父母的紀錄,差不多到他上小學一年級以後,有些事情便由Marius自己學習記錄並且對自己的行為做批評或讚美。從這裡面又可以看到他們教育小孩的另一種態度,那就是,讓小孩有參與感。不是過度保護他們或幫他們做某一件事情,而是讓他們也參與這件事情的完成。在參與的過程中,小孩難免會犯錯,但是犯錯的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犯錯的過程中學習到下次如何不再犯。

曾經問Marius小時候有沒有因為犯錯被打過?他說,小小的懲罰不是沒有,比如說吃完飯不能完遊戲或者是必須提早去睡覺。但是被打幾乎沒有,在他們的觀念裡面,如果是爸爸媽媽氣急敗壞到打小孩的程度,那就是對小孩子的「投降」。因為你已經無計可施,所以才要訴諸武力。換言之,打小孩就是對小孩子示弱的一種行為。

從這裡更可以看出德國的爸爸媽媽教養小孩子的態度。而且,身教重於言教。比如說吃早餐這件事情,他們的觀念就是,如果父母也不重視吃早餐,自己都隨隨便便解決(比如說一杯咖啡或趕時間就不吃了),那麼小孩子也會有樣學樣,因為他們不能明白,為什麼父母說要吃早餐、早餐很重要等等,自己卻可以不身體力行?

雖然也在非常偶然的情形下看過一個母親在電車上,面對小孩子哭喊吵鬧的要求某個物品時,不耐煩地不顧全車乘客的眼神而對該小女孩大聲斥責,這個小女孩雖然因此停止大哭,卻改以嗚咽的語氣說:「Bitte...Bitte...Bitte....」(拜託、拜託啦的意思),讓人看了不禁難受,當時連他們帶的一隻狗都被斥責聲嚇得躲到座位下方。

然而這畢竟是非常非常的少數。在一個群體模式中,就是會出現例外情形,而這樣的例外跳脫個案本身的問題,也不妨作為對照組的反思。

但是我相信,現在台灣也有很多重視孩子們教育的父母親,正在以一種不同於上一代教養子女的方式在孕育新生代的成長方式。我們在德國的一些觀察,其實一定有很多的父母都正在力行中,只是程度的深淺罷了!別忘記,所有的父母也是不斷地在學習如何當父母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etz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